
世俱杯的1/8决赛已全部落幕,8支晋级队伍已确定,标志着这项足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俱乐部赛事即将接近尾声。回顾56场比赛,虽然亮点不少,但更多的是尴尬。
球迷们对这项赛事的关注度并不高,除了个别强强对话外,大部分比赛的观众数量令人失望,尤其是非欧洲和南美球队之间的比赛,很少有四位数的观众入场,场面相当冷清。
参赛球员们对于世俱杯的热情也不高。以曼城和尤文图斯为例,曼城小组赛全胜出线,但在1/8决赛中却以3-4输给沙特的利雅得新月队,发生了本赛季最大的冷门。尤文图斯则0-1不敌皇马,无缘八强。球员们显露出一定的疲惫和不抱期望的态度,他们已经获得不菲奖金,不愿意再为这项比赛加把劲,更愿意提前休假准备下个赛季的比赛,毕竟联赛和欧冠才是重头戏。
有人或许会质疑,为什么球员不会感到累并出现消极表现呢?这个问题并不难解释,尽管世界杯和世俱杯都是FIFA主办的赛事,但在球员心目中却有着本质区别。
首先,国家荣誉和俱乐部荣誉之间存在巨大差异。世界杯是代表国家出战,而世俱杯是为俱乐部而战,可以简单理解为代表国家和代表公司之间的区别。表现优异的世界杯球员将成为国家英雄,而在世俱杯表现出色只会被视为赛事的佼佼者,甚至在单位内部的认可程度也难以达到,更不用说影响行业地位了。荣誉感和认知存在感完全不同,自我动力自然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。
其次,这两项赛事的历史渊源有天壤之别。世界杯已有近百年的历史,是最受认可和关注的足球赛事之一,世界杯冠军至今仍然被视为足球领域中最高的荣誉。在世界杯上表现出色可以极大地影响球员的足球历史地位,因此任何职业球员都以代表国家队参加世界杯为荣。甚至可以说,一个球员即使在俱乐部层面没有太多荣誉,只要拥有世界杯冠军头衔,也能在足坛中赢得较高的地位。
相比之下,世俱杯虽与世界杯名字相近,奖杯上也刻有“世界冠军”,但其存在感和认可度差距甚远。无论是此前的洲际杯、丰田杯还是如今的世俱杯,对于俱乐部和球员来说,均是锦上添花。夺冠固然可增光添彩,但若未取得也不会带来负面影响。球迷们会因为一名杰出球员未获得世界杯、欧冠甚至联赛冠军而遗憾,很少人会因未获得世俱杯而感到失望。
因此,当前普遍对世俱杯持负面看法,包括一些足球名宿也将其视为鸡肋赛事。尽管FIFA推出这一赛事的初衷是积极的,但受制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,世俱杯不具备像世界杯那样的热度和欧冠那样的竞技水平。其最大价值在于为亚洲、非洲、中北美和大洋洲球队提供与欧洲南美豪门过招的机会。